提到波士頓就不能忽略其歷史故事和城市與美國建國的關係。所以來到波士頓一定要踩點的必然就是全長四公里,連接著十多處重要歷史古蹟和歷史事件發生地的一條城市裡的步道—「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顧名思義是美國開國邁向獨立自主時,逐漸脫離大英帝國而稱之地自由。因此這條步道上就是許多與開國或獨立戰爭有關故事的地方。
步道的起點在波士頓公園結束於邦克山紀念碑。從波士頓市中心一路往東北到北端 ( North End)的老北教堂之後轉西北穿過查爾斯河到碼頭欣賞憲法號巡洋艦最後走向終點的邦克山。
不過,你一定會好奇這些都是獨立的景點和歷史事件那麼又是誰把它們串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自由之路? 其實這一切的濫觴來自於一名報社記者 Bill Schofield。 Bill的專欄主要負責旅遊文章,他當時提出一個建議讓市政府籌畫一條路線能夠連接所有波士頓市區內跟美國歷史事件有關的建築,用在地上塗抹紅色油漆的策略來串起一條能夠帶大家走入歷史的步道。
要開始朝聖之路,首先可以從網站下載或商店內購買地圖,帶著地圖就可以準備出發囉。起點是波士頓公園,一個位在市中心的綠地。波士頓公園在1634年創立是美國最古老的公園之一,占地有20公頃在過去曾經是牲畜的飼養地,之後轉換成公眾使用的空間。尤其這裡對波士頓人而言從過去就一直是公眾發聲的平台,清教徒的處刑地點到馬丁路德發表演說的地方,儼然成為波士頓公共交流的重要據點。
公園的遊客中心就是自由之路的起點,從這裡我們要一路行走加搭乘公車完成這一趟4公里的路程。
大門口一條由紅磚鋪成的路線提醒著遊客跟著這條紅色大道就能欣賞到所有波士頓市區內重要的歷史建築。
帕克曼廣場邊的雕像,主題分別是信仰、勞動與學習,是1993年所設立的。
諾大的公園,微風徐徐各種飛鳥在公園棲身,當然也有一些市民、家庭、小孩們在裡面遊玩。穿過公園,第一個印入眼簾的便是麻薩諸塞州政府。金色的穹頂顯得格外耀眼,由哈佛畢業的建築師查爾斯‧布爾芬奇 (Charles Bulfinch)所設計。查爾斯甚至被譽為美國第一位本土建築師,設計出一系列「聯邦風格」的建築樣式。
所謂聯邦風格的建築要追溯到它所承襲的帕拉第奧式建築,帕拉第奧式建築係指17世紀歐洲盛行文藝復興晚期建築師帕拉第奧運用幾何、對稱的概念去設計出一系列展現出穩重且富麗堂皇的設計。所以這樣的建築樣式在剛移民過來的美國人來說無疑是最容易發展的建築樣式,因而承襲了歐洲祖先的建築美學。州政府是可以入內參觀的,必須通過安檢就能進去,我只能說它是一個比台北車站更能讓人迷路的空間,每道門後還有無數個門與走廊。
州政府對面的雕像則是敘述了1863年南北戰爭期間一支代表北方聯邦的麻省54步兵團在南卡羅萊那州的瓦格納堡與邦聯軍對戰,軍團中有首支黑人軍隊為他們在西部戰線奉獻,結果這支部隊在南卡羅來納州幾乎被殲滅帶隊指揮官捐軀而大部分士兵也陣亡成為單一行動中陣亡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所以在1897年波士頓立了這個銅像以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先烈們。
雕像旁的樹不知道怎麼生長的能把這些磚塊包覆住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另外傳說中這波士頓公園裡有一棵樹是當年清教徒吊死異教徒或女巫的刑場不過現在已經被移除了,所以這個公園也是充滿了故事的地方。
下一個地點是穀倉墓地,雖然說是墓地但其實更像是一個公園,裡面有步道供公眾在裡面散步,其實穀倉墓地在過去也是屬於波士頓公園的一部分,甚至當時的牲畜也會在這裡生活,底下就埋葬著5000多名波士頓市民。
不僅僅是市井小民,更有許多重要的大人物也長眠於此。例如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雙親、開國大臣小詹姆斯·奧蒂斯、約翰·漢考克、銀行家保羅.里維爾。
在剛開始穀倉墓地的墓碑交錯在一大片草地,直到維多利亞時期因為發明了除草機才重新整理所有墓碑。
現在的墓地就如同公園一般在每天早上9點開門直到下午四點,很多遊客會走進去看看裡面的墓誌銘、雕塑、花草樹木等。
穀倉墓地的斜對面是國王禮拜堂,波士頓最古老的教堂建立於1686年,是盎格魯宗從英國來美國的第一座禮拜堂。
教堂內有1713年設置的管風琴與距今300年的祭壇。如果對這座教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購票參加導覽或者搜尋堂方Youtube官方頻道,裡面呈現許多歷史課程每片都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絕對是歷史控會有興趣的地方。
從國王禮拜堂拐個彎就看見老市政廳,波士頓百年來的政治核心。老市政廳最初是全國第一所拉丁學校,孕育了許多國家政治明星,成為國家的搖籃。
經歷三十多任市長在此執政,100年的時光荏苒見證了這座城市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現在市政府已經搬遷,這裡變成出租辦公空間和一家牛排館,讓大眾可以自由進出。
市政廳前的公園裡有驢子雕像和地板上的大象鞋印,很明顯這就是美國政治的民主黨與共和黨。其實這個故事要回溯自1990年,這棟舊市政廳的持有者 Roger Webb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買了這隻驢,想要吸引小朋友在走自由之路時可以有一個好玩的地方讓他們不無聊,但是政府拒絕他的提案於是他便編出了這樣的故事:「這隻驢子代表民主黨精神並紀念過去該黨市長在此執政」因而通過了提案。後來有人問他:「那共和黨呢?」 才追加了這個大象的鞋印。
舊市政廳往下走500公尺,老南聚會所出現在眼前。1729年老南聚會所建成,這裡是美國建國前當地最大的會議地點。
老南聚會所將在2029年迎接300歲,也就是在這裡波士頓人決定了如何處裡東印度公司茶葉的問題,進而發生歷史大事1773年波士頓茶葉事件。
老州議會大廈在一群高樓之中依然屹立在這裡讓人們不忘記過去,1776年美國驅逐英國軍隊後,麻州在這個陽台宣布獨立宣言成為了歷史的背景,而屋頂上的金獅與獨角獸則是剛開始英國統治時期從英國皇家徽章里汲取出來的。
州議會廣場前一個圓形的銘牌紀念1770年5月波士頓大屠殺事件。因為政治因素、仇恨導致英美雙方對立加劇最終擦槍走火,英軍射殺5人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
新波士頓市政廳,在昆西市場的對面是1950年代著名風格粗曠主義建築,在1968年建立的市政廳評價上非常兩極,一派人覺得是最美建築,卻也有另一派認為醜到逆天,現在市政府也有計畫重建,淘汰這棟已經不符合當代美學的建築。
市政廳對面是波士頓著名地標「昆西市場」。占地2500平方公尺,兩層樓高的花崗岩外牆建築,供給波士頓市區居民所有生活必需品,因鄰近海港所以填海造陸了許多地段現已成為市場攤販的一部分。
目前昆西市場內部大多以熟食為主,用來販售給觀光客,不過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建議走進波士頓的巷弄裡面去找尋美食會比這裡好吃且價格公道許多。
推薦: 詹姆士‧虎克龍蝦海鮮公司 https://www.chufantzou.com/post/boston-james-hook-co-lobster
再往下走會經過一個看起來古老有韻味的牡蠣吧,1826年創立的餐廳是現今美國最老的餐廳。裡面可以品嘗到東海岸產的牡蠣,試想在國定古蹟內吃牡蠣那是多麼特別的體驗。
離開昆西市場後,穿過一片小義大利區我們跳上公車直接往河的對岸去看兩艘戰艦。憲法號巡防艦是美國海軍創立時首批完成的軍艦,這艘戰艦1797年下水在1855年第一次退役而後成為海軍訓練學校訓練艦。

曾經因為訓練目的以及變更為博物館而改裝成上圖黑白照片裡的樣子,後來海軍決定要把她當靶子艦炸毀但經民眾陳抗後予以保留作為自由之路的其中一個景點。
與憲法號對望的卡森·楊號是二戰時期參與美日戰爭的驅逐艦。曾經參與了沖繩與塞班島等戰役也被神風特攻隊攻擊過卻沒有被擊沉,在戰後回到加州聖地牙哥退役現保存至此。其實這裡是美國海軍波士頓基地的軍艦博物館,如果對軍事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購票入場。
自由之路的終點,邦克山。1775年英美戰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導致雙方在戰後重新認識了敵對力量並檢討自身的戰力,英軍慘勝後也導致了美英戰爭全方位打響。
在邦克山上俯瞰波士頓微風吹拂著,幾位年輕男女穿著運動服裝跑過這座公園。其實一路上許多英國式建築的街道讓旅人有時空的錯置感,彷彿穿梭在倫敦的街道中有著一種靜謐。
自由之路是波士頓必定不能錯過重要歷史與地理結合的步道,讓遊客能清楚理解波士頓與美國開國歷史的關係。雖然我們都在歷史課本中讀過這一段美國歷史,但當這一切從課本的文字或侷限在一兩張照片中轉成現實,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沉浸體驗。自由之路讓我們踩著先人的足跡去探索並自省我們的定位與對未來的願景。
相關網站:
自由之路官方網站: https://www.thefreedomtrail.org/
Comments